第一百八十三章 巡海道-《明末一家人》
第(2/3)页
「毛大人,既然火器没有,那有没有船,水师的战船最好,有的话也给我几艘!」
赵福祥今天是不管如何都要从毛焦手中捞到好处,刚才送上的银子不能打了水漂。
毛焦还没见过赵福祥这种不要脸的家伙,气的骂道:「赵兄,本官这里是海南卫都指挥使司,管理的是卫所,海船都是巡海道在管,赵兄你想要海船就请出门左转去巡海道,不过现在海口分巡道的道台空缺,你去了也要不到海船!」
海南岛上有几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,负责政务的知府衙门是一个,掌管情报的锦衣卫衙门是一个,负责全岛十多万卫所的都司衙门是一个,还有一个就是负责巡海的分巡道。
琼州府分巡道全称为广东按察使司琼州分巡海道,具体负责与后世的海警差不多,只要保证海疆安全,负责缉捕海盗水匪。
在后世各种反映明清时期的影视剧中,除了总督、巡抚、知府、知县这些耳熟能详的地方官职以外,还有道台这一熟悉的官职。
在秦汉时期,我国开始推行郡县制度,朝廷直接任命各个郡的太守,但随着人口的增多、经济的发展,划分出来的郡县也越来越多。对于地方上的情况,朝廷并不了解。因此,在西汉统治的中期,朝廷把全国划分成了十三个州,例如荆州、徐州等等。
每个州设立刺史或者州牧,这些官员并不是行政官员,而是监察官员,不直接管理地方事务,而且负责监督各地官员的行为、政绩。随着时代的变化,州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。因此在唐朝统治时期,先后出现了贞观十道和天宝十五道的说法,例如河北道、陇右道、剑南道等等。道与汉朝的州类似,也属于监察区。每个道设立采访使等官职。进入宋朝统治时期,朝廷改道为路,路也属于监察区,例如广南东路、荆湖北路等等。
在元朝统治时期,为了方便管理,元朝把全国划分成为了十个行省。但元朝的行省制度存在很多问题,因此在明朝建立以后,虽然沿用了行省制度,但是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革。明朝把全国划分成了十多个省份,每个省份建立了布政使、按察使、都指挥使相互制约的模式。其中,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、民政、人事任免等工作,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和司法工作,至于都指挥使,则负责全省的军队管理工作。
每个省划分成为若干个府和直隶州,州府下辖若干数量的县。由于一个省的面积辽阔,对于各地官员的实际情况,省级官员并没完全清楚。早在明朝建立的初期,开国皇帝朱元璋便发现了这些问题,下达了这样的命令:「恐守令贪鄙不法,故于直隶府州县设巡按御史,各布政使司所属设试佥事,凡官吏贤否、军民利病皆得廉问纠举。」
从这个时候开始,道台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了。到了洪武29年,又把全国的按察分司划分为41个巡道,分巡道正式出现。明朝的道台非常复杂,分为很多类型,例如分守道、分巡道、兵备道、督粮道、提学道、清军道等等,由于道台的类型非常复杂,在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。当然,在所有的道台中,分守道、分巡道和兵备道最常见,它们分别隶属于布政使司、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。
由于是监察官员,而不是行政官员,对于道台的选拔有很高的标准,一般选择清流进士担任。此外在地位上,监察官员也高于行政官员。例如分巡道一般挂按察佥事的头衔,属于正五品官。但是在座位排序的时候「佥事方面官,宜入殿坐长史上。」换而言之,正五品的佥事座位在正四品长史之上。按照当时的规定:「各道兼带布按二司衔,著为例。」分巡道或者分守道,属于布政使衙门、按察使衙门的派出机构。
琼州府知府周树光虽然是从四品知府,但因为这项制度的存在,他其实与坐镇府城的正五品巡海道级别一样,所以这个巡海道可不是个小官。
赵福祥想到这突然有了主意,这个巡海道可非同小可,不管是文官体系,还是手中握有军权的文官。想到这赵福祥感觉应该将这个巡海道搞到手,避免在出现地方官掣肘的事情。
巡海道的人选先放一放,面前最为重要的是从毛焦身上捞点好处,赵福祥看这个家伙滑不留手,笑道:「毛大人,您看您都收了银子,怎么说也应该拿些好处吧,不能就拿一张任命状。。」赵福祥说完挥了挥手中墨迹还没干的团练委任状:「拿这个东西糊弄学生吧!」
毛焦听赵福祥这么说知道今天肯定是要给这家伙点好处了,没办法毛焦只好笑道:「赵兄,你也知道咱们海南卫地处边陲,历来武器装备都是用最差的,小弟这里真没有啥好东西!不过小弟可以给赵兄写封信,赵兄去铺前水寨问问,他们那里有没有海船!」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