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九十章 方法-《明末一家人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翻砂铸模虽然生产工艺简单,但有一个致命缺点,那就是成品件内部有大小不一的砂眼,这时无法避免的。翻砂制作出来的成品,应用在一些简单的工具上没问题,比如飞轮与阀门,但火炮因为膛压超高,内部有砂眼就成了致命缺点。

    其实明代对防止砂眼产生早有手段预防,广东生产的红夷大炮可以发射上百次不炸膛,这工艺已经比欧洲先进多了。可赵福祥找来的工匠是炼铁师父,并不是铸炮师父,自然不知道这项专门工艺。

    赵福祥听过后也挺为难,自己老子说的很对,如果火炮主体中存在砂眼,确实有安全隐患,就算赵福祥不爱惜炮兵的生命,但火炮的钱你总要花吧。一门火炮就需要将近千斤的生铁,在加上工时,一门重型火炮出厂的成本就在一千五百两左右,这种花了大价钱的东西送到战场上发射不了几次就炸膛了,就算赵福祥富可敌国也折腾不起。

    赵福祥想了想还是回去拿手机找找里的生产工艺,他对赵志宽说道:「爹,我先回去找找生产工艺,你们这边先准备前期工作吧!」

    赵福祥说完赶紧重新回到家中,在地下室翻到了自己的手机,现在赵福祥已经改变了没有手机活不下去的习惯,毕竟这个时代没有网络,就算手机有电也只是能发光的砖头。所以赵福祥在去广州之前就把手机放在了地下室,同时害怕受潮还专门找了个吸潮的檀木箱子装着。

    这个箱子里装着赵福祥的一些私人物品,比如以前的工作牌、办公室和家的钥匙、钱包手机等等,自然还有赵福祥一家人的照片。

    赵福祥拿起那张照片,那是儿子赵恒考上警校去报到时照的,看到一家人脸上幸福的笑容,赵福祥叹了口气,这种情形在也回不去了。

    赵福祥放下照片找到了手机,插上充电宝后久为的开机声响起,熟悉的桌面出现在赵福祥面前,赵福祥没空去看手机里那几个小姐姐的视频,直接打开了读书软件,翻到一本叫阉党二世祖的书。

    这本书是赵福祥当时在网上随便找的,虽然写的不怎么样,但猪脚暗黑不要脸到挺对赵福祥的胃口,不过后来不更新了,赵福祥还留言骂过作者。

    这本书中有一章详细记述了火炮如何制造,当时赵福祥看过后还以为是作者吹牛逼,但经过事后查证,作者确实查找了某些材料才写的,至于有没有夸张删改的成分就不知道了。

    赵福祥现在只能死马当活马医,趁着手机有电,赶紧将书上记载的方法写了下来,准备一会儿拿去给自己老爹学习。

    明代以前使用的是泥范法,这种工艺在西周时期就已经被发明,当时主要用来制作青铜器。泥范法原理十分简单,先用细箩筛制白泥,剔除石子和杂物。然后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,等泥片半干后按照所铸造的火炮的形状制成几大块泥漠,而后晾干,或用微火烘烤,修整剔补范内面的瑕疵,做到尽量光滑,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。

    然后用相同工艺制作内范,外范分为几个部分,内范是一个整体。但是要比外范要小,和外范相差的尺寸就是大炮的厚度。也是等到里外全都干透,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,再将外范置于内范周围。外范合拢后,用胶泥把外范封死,等到胶泥干透后,再盖上上面封闭的范盖,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。

    然后就是浇铸了,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,等铁液冷却后,打碎外范和内范,将所铸的火炮取出,经过打磨修整,这就是红夷大炮的制作工艺。

    这种工艺不能说不好,泥范法工艺简单,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,适合大规模生产。可是泥范法制造青铜器可以,使用温度更高的生铁就不行了。因为泥范在怎么阴干其中也含有气泡,当温度高达上千度的铁水灌进泥范时,其中气泡就会膨胀,这样铸造好的炮身内部就会出现气泡,这对火炮的使用寿命和威力都有不少的影响。

    明代中期欧洲火炮铸造方法传入中国,这就是一直用到清末的失蜡法,当然不是西方生产工艺更先进,只是这种工艺会大大减少炮身气泡的形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