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槐花的“小花”机器人在全国比赛中拿了银奖,消息传回四合院那天,三大爷特意把奖状裱了起来,挂在科普角最显眼的位置,比他自己的养花手册还当回事。“你看这孩子,”他逢人就念叨,“才上三年级就懂机器人,比当年的周叔还厉害。” 周阳听了总笑着摆手:“是囡囡指导得好,再说这机器人设计得确实巧,浇水臂上还刻着小花,有咱们院的味儿。” 槐花却不乐意,捧着她的机器人模型跟三大爷理论:“三大爷,这花儿是我画的,囡囡姐说这样才像‘小花’。” “是是是,”三大爷赶紧顺毛捋,“咱们槐花最有想法。对了,周末的养花课,你得来当小助教,给爷爷奶奶们演示怎么用智能花盆浇花。” 槐花立刻挺直小胸脯:“保证完成任务!” 周末的养花课果然来了不少人,连隔壁胡同的退休教师都来了。槐花穿着小围裙,站在讲台上,有模有样地举起智能花盆:“大家看,这个按钮按一下,就是自动浇水;按两下,是手动模式。要是忘了浇水,它还会亮红灯提醒,就像我的布娃娃变颜色一样。” 台下的老人听得认真,李大妈举着手问:“槐花,这花盆能浇兰花不?我那盆墨兰总烂根。” “能啊,”槐花调出花盆的设置界面,“您选‘喜湿花卉’模式,它会少浇点水,根就不会烂了。” 三大爷在旁边看得眉开眼笑,悄悄对周阳说:“这孩子比我会讲,我当年教我儿子认花,他还没槐花一半认真。” 周阳点头:“这就是耳濡目染,天天在科普角泡着,想不懂都难。” 正说着,许大茂推着三轮车进来,车斗里装着些新到的智能花盆,上面印着槐花画的小花图案。“周叔,您看我这新设计,”他得意地指着花盆,“厂家说这图案卖得最好,好多家长都指定要这个,说给孩子用合适。” “确实好看,”周阳拿起一个,“回头让槐花再画几个,比如向日葵、月季,换着花样来。” 槐花听见这话,眼睛一亮:“我还会画机器人!能印在花盆上吗?” “当然能,”许大茂拍板,“就叫‘小花系列’,以后咱们院的孩子都能当设计师。” 傻柱端着一盘子刚烤好的饼干过来,饼干上用巧克力酱画着小花和机器人:“尝尝,新做的‘小花饼干’,跟槐花的机器人配一对。” 众人笑着尝饼干,李大妈边吃边说:“咱们这院儿真是越来越好了,有花看,有课上,还有饼干吃,比公园还热闹。” 二大爷拎着鸟笼过来,鸟笼上挂着的迷你温度计显示“22℃,适宜赏鸟”。“那是,”他得意地说,“有周叔在,咱们院儿就是全北京最洋气的四合院。你看我这鸟笼,都装了温度计,别的院儿有吗?” 三大爷:“你那算啥,我这养花手册都上了互联网了,全国各地的花友都来问我问题。” 许大茂:“我这智能花盆都卖到国外了,汉斯先生说,德国的老太太们都喜欢槐花画的图案。” 傻柱:“我这饼干明天要送到幼儿园去,让全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咱们院儿的厉害。” 槐花举着她的机器人模型,大声说:“我的机器人还要去参加国际比赛呢!” 周阳看着他们,忽然觉得这四合院像个万花筒,转一转,就能看到不一样的精彩。而那些藏在精彩背后的,是每个人心里的那点热乎劲儿,像傻柱烤饼干的炉火,像三大爷养花的热情,像许大茂做生意的劲头,也像槐花眼里的光。 下午,汉斯带着他的团队来参观科普角,看到槐花画的花盆图案,立刻拍板要大批量采购。“这些图案太有生活气息了,”他对周阳说,“我们的客户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机器,是能让人想起家的东西。” “这就是我们的设计理念,”周阳笑着说,“科技得贴着日子走,才叫真本事。” 汉斯的团队里有个年轻的工程师,叫托马斯,对槐花的机器人特别感兴趣,拉着槐花问个不停:“这个浇水臂的角度是怎么设计的?为什么要刻小花?” 槐花一本正经地解释:“角度是我跟囡囡姐算的,能浇到花盆的每个角落。刻小花是因为好看,机器人也需要打扮呀。” 托马斯听得连连点头,掏出笔记本记个不停:“你说得对,机器也需要温度。回去我要给我们的机器人也加个装饰,让它看起来更友好。” 临走时,汉斯特意跟槐花合影,说要挂在公司的研发中心,“让所有工程师都记住,最好的设计来自生活。” 槐花得意地把照片拿给周阳看:“周爷爷,托马斯说下次要带我去德国看他们的机器人,是真的吗?” “是真的,”周阳摸了摸她的头,“等你放暑假,爷爷带你去。不过有个条件,得把德语学好,不然跟机器人都没法交流。” 槐花立刻保证:“我现在就去学!囡囡姐说她会德语,可以教我。” 看着槐花跑向囡囡的背影,汉斯感慨道:“周先生,您这里就像个魔法学院,能把普通人变成发明家、设计师。” 周阳笑着摇头:“我们这不是魔法,是日子。日子过好了,人自然就有劲头琢磨点新东西。” 汉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临走时又订了五百个印着槐花图案的智能花盆,说要作为公司的员工福利。许大茂乐得合不拢嘴,拉着周阳说:“周叔,您看我这生意,是不是该扩大规模了?我想租个大点的仓库,再雇两个人帮忙。” “可以,”周阳点头,“但记住,不管规模多大,都得像现在这样,把街坊四邻的需求放在心上。别学那些大老板,眼里只有钱。” “您放心,”许大茂拍胸脯,“我许大茂能有今天,全靠院里的老街坊捧场,我要是忘了本,天打雷劈。” 三大爷在旁边听着,插嘴道:“大茂,你要是扩大规模,可得算清楚账,租金、工资、水电费,都得精打细算。我这里有本《生意经》,是我年轻时总结的,借你看看。” 许大茂赶紧道谢:“谢谢三大爷,您这《生意经》可比商学院的教材管用多了。” 傻柱拎着个保温桶过来,里面是刚炖好的鸡汤:“汉斯先生,尝尝我炖的鸡汤,补补身子。周叔说你们德国人爱喝啤酒,这鸡汤配啤酒,绝了。” 汉斯尝了一口,连连称赞:“太美味了!比我妈妈做的还香。傻柱先生,您有没有兴趣把这鸡汤做成速食产品?我觉得在德国肯定受欢迎。” 傻柱愣了一下,随即挠挠头:“我没想过……不过要是能让外国人尝尝我的手艺,也挺不错。” 周阳:“可以试试,先做小包装的,在许大茂的门市部试试水,反应好再找厂家合作。” 夕阳西下,汉斯的团队离开了,四合院里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。三大爷在给月季剪枝,嘴里念叨着“要想花开得好,就得舍得剪”;二大爷在逗鸟,时不时跟鸟说几句“洋文”,说是跟汉斯学的;许大茂在盘点货物,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;傻柱在收拾厨房,准备晚上的饭菜;槐花则在科普角的黑板上画着德国的机器人,旁边还画了个大大的啤酒杯。 周阳坐在葡萄架下,看着这一切,觉得心里格外踏实。他想起刚搬进这院儿的时候,院里还是土路,下雨就泥泞不堪;家家户户用煤炉,冬天总呛得人睁不开眼;孩子们没地方玩,只能在胡同里疯跑。而现在,柏油路面干净整洁,暖气取代了煤炉,科普角成了孩子们的乐园,连智能设备都带着烟火气。 第(1/3)页